疫情下的信仰反省
詹志光
有一說法指今次疫症起源於世人進食野生蝙蝠,甚至將之投入禽畜交易市集買賣。雖然孰真孰假,難以定斷,不過卻勾起我一些在疫情下的信仰反省,包括與大自然的關係。現今世人鍾情出門旅遊,在疫情嚴峻,封關、禁足及限聚了一段時間後,不少市民,及至基督信徒,都開始按捺不住,人生意義及與天主的交往,好像總要離家到戶外尋找似的。
古時由於交通及資訊不發達, 古人出門算是大事,目的往往是明確及意義重大。因為路途遙遠、曲折又滿是危機,旅客多樂意接受他鄉人的真誠接待、援手及補給。古以色列民曾旅居埃及,後來亡國又四處流徙,每到一處,總希望被別人接納,融入當地。
因此, 以民也會以善待行旅為德行, 舊約中的佼佼者莫過於亞巴郎(創世紀18 章)。他接待旅客,無意中善待了三位天使, 因而蒙受祝福,得天主信守諾言,令妻子撒辣老年懷孕,新生命成為實現天主許諾的一環,延續了亞巴郎家族的希望。
這事蹟正提醒我們在旅途中的教會裡,好好彼此接待,傳遞福音,得享生命的喜樂。
反觀現今世人, 生活條件好了, 出門旅遊已成逸樂時尚,是享受生活的不二法門似的,又總與吃喝玩樂掛鉤,人們往往以吃盡山珍海錯來自娛或炫耀。
值得警告是: 貪圖享受和攫取豪食,開始進一步破壞大自然。旅客每到一處,不再去找人與人之間的善待或認識,去融入文化,去讚嘆上主的創造;而是創造條件來自我享受一番, 甚至找一些新鮮刺激、破壞大自然平衡的事物去嘗試,例如進食蝙蝠之類的野味,甚至乾脆把新嘗試引入商業市集,令更多人享用。
與大自然對著幹, 最終是否就把致命的病毒擴散,做成疫症?教宗方濟各也提醒我們:今次的瘟疫可能就是大自然給大家的一個回應。
疫情維持這麼久始料不及。教會為盡社會公民責任及豎立榜樣, 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, 暫停了所有信徒聚會和公開的彌撒禮儀, 不少教友頓然忐忑不安, 嚷著好像與天主疏離了。
雖然聖堂是繼續開放的﹐但禁足及限聚措施令大家多留家中,團體禮儀生活的確少了,這正是大家信仰生活裡的一個考驗,讓人某程度可體驗一下受迫害的教會是怎樣,信徒如何在地下生活呢!我們曾為遭受苦難的弟兄姊妹祈求堅強及信心,相信天主一直沒有離開過他們,普世教會也偕他們一起受苦。
如今, 我們是否堅信天主無處不在, 一直在你我家裡, 以及在大家的心中呢? 疫情雖然限制了我們的走動,但也叫我們靜下來,全心﹑全靈﹑全意﹑全天候與祂交往,且服務日常忽略了的家人及近人,尊天父為家主,實踐家庭教會。
我的同事, 尤其年青的, 已開始按捺不住,蠢蠢欲動,儘管疫情未完全消退, 不少人已開始籌劃戶外活動﹑朋友聚會,甚至出門旅遊,似乎他們的人生意義或自我實現總要在外間尋找。
現今世界的事物琳琅滿目, 網絡世界似是無遠弗屆,世人以能四處遊歷自恃,無論在現實抑或虛擬世界, 往往以多樣為取向,旨在獵取豐收, 但流於膚淺,對事物或知識的掌握不牢固。
我們的信徒生活是否又是這樣的呢?基督徒是否在外間多樣的愛德善工裡經常遇到主?抑或把自己關在內室,與主耶穌有深度的密談?後者看來更切合疫情的現況。
耶穌曾引導祂的追隨者, 划到深處,但並非遠處或多處,以得豐厚的收穫。( 路5:1-8) 相信在我們每人的心底深處,實在有很大空間,盛載主賜的各樣恩典,信仰得以加固。
為此, 四旬期內, 我常留在家並重拾由一位神視者所寫的一套書籍 — 《我見我聞的福音》。我細讀了一遍第二冊〈耶穌的苦難〉,以善渡聖周; 並接著讀第三冊〈耶穌光榮復活〉以豐富復活慶期的生活。其實不少神修材料,可用來充實自己,例如:神父講道﹑聖地遊蹤﹑歌曲聖樂等,既可滿足個人的喜好,又可以在互聯網上垂手可得。讓我們彼此互勉、抗疫加油!